十字穿環(huán)圖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方形的外框,二是連接四角的十字,三是中間的形似環(huán)、璧、瑗的圖。環(huán)與璧、瑗形狀相似,但他們的用途各有不同,他們的區(qū)別只是根據(jù)內(nèi)孔和外身的大小比例不同而定的名稱。在漢畫像石中“環(huán)、璧、瑗”沒有嚴格的區(qū)分(請查閱淮北市博物館網(wǎng)站2022年8月31日“十字穿璧”圖一文),即“環(huán)、瑗”在漢畫像石圖案中統(tǒng)一用作“玉璧”的功能。璧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禮器,古人在祭神祈福時,認為這種器物能超脫自然同祖先、神靈相通,或能增加儀式的隆重程度而驚動鬼神。玉璧作為“六端”之一以蒼壁禮天,表現(xiàn)了一種原始的靈感觀,古人宇宙觀是把天穹表現(xiàn)出的現(xiàn)象當作整個宇宙;另外圓形也用來象征太陽,給大地以生命和溫暖,同時圓形在民俗中也表示圓滿和諧之意!
如果說“十字穿環(huán)”中的環(huán)是天的象征,那么“十字穿環(huán)”外面的方形就是地的象征。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宇宙學(xué)說中,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天圓地方”。從直觀上看,人類面對的大地不是正方形,說“地方”是沒有客觀現(xiàn)實根據(jù)的,但是,在原始思維中,人們對大地的認識往往是與時間和空間認識相聯(lián)屬的,這倒有些像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時空觀。地方的觀念是從人對時空的劃分中發(fā)生出來的,尸子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白虎通》說:“天圓地方不相類。”《淮南子》說:“往來古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宋代的邵雍對古代這種宇宙觀概括為“天圓而地方”。在《皇極經(jīng)世》中他把“天圓地方”解釋為“圓圖象天,方圖象地”;又解釋為什么方圖可以象地。他說:“方者……畫州、井、地之法。”他用禹貢九州和井田制度來解釋"地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古人地方的概念,不是來源于對地的直接觀察,而是來源于人對地劃分的人文觀念。因此說“口”方形代表大地。
至于“十”字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都有著神圣的象征意義,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通過觀天相地,察看萬物,通過“立木測影”測定了一年的時長天數(shù)360天,并且劃分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季,四的數(shù)字就有了含義。“十”符在外形上看有上下左右、有通天徹地、古往今來之意,從義象上看又有四方、四季、四海、四神、四象、四極等。
甲骨文中就有四色、四方、四季配四神的說法;商代有祭四神的祭拜活動。在一些神話與傳說中,保留了地方的痕跡,比如女媧補天神話中認為有四極支撐著天;又有黃帝“四面”的傳說;《屈賦·天問》中有八柱撐天的說法;又有河出圖、洛出書的傳說;均為對大地劃分的模式。
當人類從一片混沌的宇宙中劃分出天地、白天、黑夜、四季、四方的時候,他們無疑是從在自己的立足點上劃了一個“十”字、仰觀天空、俯察大地開始的。當他們把大地劃分為四方時,大地成了等份的四方或者四個方向,十字穿環(huán)中的“十”字,無疑是這種觀念的象征。我們從中國史前文物陶器和一些至今無法釋讀的文字中都發(fā)現(xiàn)了“+”字符號,它可以是光芒四射的太陽象征。
因此從構(gòu)圖來講,“十字穿環(huán)”的“十”字從一開始就成了宇宙時空的神圣象征,再加環(huán)和方形無疑就完美的代表了天地宇宙、四方時空。這是古人在那個時代對神秘宇宙的敬畏感知,他們用這種形象化的符號來表達對時空的理解。(楊建華撰稿、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