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石整體呈正方形,畫面中央以陰線加麻點紋的形式雕刻一懸璧,上有流蘇。畫面簡潔但不失大氣,寥寥幾筆但寓意滿滿。
從考古發(fā)掘的實例看,早在漢畫圖像流行的時代以前, 紅山文化、大漢口文化、良諸文化等新石器時期的墓葬中就已有大量的玉璧隨葬,可見玉璧與喪葬習俗和觀念信仰關(guān)系緊密,源遠流長。到了漢代,隨葬玉器的習俗仍然盛行,有的把玉璧放在死者的胸、腹或背部,有的則置放在棺停之間。后來,民間干脆換用圖形繪影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替代玉璧實物,如在棺蓋上用彩漆直接繪出玉璧的圖樣,或?qū)⒂耔祱D繪于錦蟠之上,刻鑿于石室、棺槨的某一部分,這種方式簡便易行,流傳廣泛,也為我們提供了實物資料。
古人為什么喜歡在石室、棺槨上裝飾玉璧呢?璧門即天門,溫庭筠《元日》詩“威鳳蹌瑤虛,升龍護璧門”,《三輔黃圖》云,“宮之正門曰閭闔,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門。”閭闔的原意即為“天門”,屈原《離騷》說:“吾令帝閣開關(guān)兮,倚閭闔而望予。”注曰:“閭闔,天門也。”《楚辭·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神話典籍《神異經(jīng)·西北荒經(jīng)》的記載相吻合:“西北荒中有二金閥,高百丈……二閥相去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里。中有金階,西北兩網(wǎng)中,名曰天門。”在天國之門上裝飾著晶瑩的玉璧,穿過玉璧就意味著進入天堂。
這簡單的圖像背后,濃縮著古人的觀念信仰,那虎踞龍盤、 巍巍鳳閥是中國人理想追求的天國境界的象征!(王玲玲撰稿,馬廣峰拓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