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鞏縣窯絞胎枕。平面圓角長方形。枕面滿貼極薄的絞胎層,枕墻部分貼絞胎層,除枕底外滿施透明釉,釉面有小開片,有積釉、流釉現象。一側面中間有一圓形小孔。白色胎微泛紅。
絞胎陶瓷亦稱 “膠泥”、“攪胎瓷”、“透花瓷”等,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特殊的品種,由于工藝復雜,制作難度大,因此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絞胎瓷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絞胎工藝最早產于唐代,至宋代蓬勃發(fā)展并發(fā)揚到極致,元以后逐漸衰亡。
此件唐絞胎枕出土淮北市隋唐大運河柳孜遺址,屬生活用品,此枕以黃、褐兩種胎泥攪合在一起,然后像擰麻花一樣將它們擰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形成花紋,花紋有精有細,可見木紋理,貼于器物表面,施透明釉,燒成后即為絞胎器。
絞胎文化源于孟子那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同時,傳達著對君子本色的尊敬和贊美。從技法上絞胎瓷著重表現瓷胎的表里如一,從美學上絞胎瓷強調淡美素雅,力圖表達“仁義禮智跟于心”的君子品味,同時又以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詮釋了“其色也睟然”的君子氣概,歷史上也因其這種特性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相傳宋代大詩人蘇軾在首次拜訪自己岳父時送的就是親自到河南定制的絞胎瓷。隨后很多文人雅士紛紛效仿,致使在當時工藝水平下絞胎瓷供給嚴重不足,很多百姓只得將窯內摔碎的瓷片作為貴重的禮品相互饋贈。(高洪艷撰稿,胡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