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發(fā)展并重 重現(xiàn)運河神韻——淮北市切實保護隋唐大運河遺址、發(fā)展大運河文化
發(fā)布日期:2011-01-27
部門:
閱讀次數(shù):0次
搶救發(fā)掘:打開湮沒的歷史
站在柳孜碼頭遺址上,記者不禁陷入沉思:這就是聞名中外的隋唐大運河流經過的地方嗎?這就是曾經繁華一時的隋唐大運河碼頭嗎?逝者如斯夫!我們仿佛聽到了古運河那水流不息的波濤聲,聽到了古碼頭那來來往往的喧嘩聲;又仿佛看到了古運河上那船只前行的帆影,看到了古碼頭上那纖夫拉船的身影……
柳孜集古稱柳孜鎮(zhèn),位于今濉溪縣城西南25公里,即濉溪縣百善鎮(zhèn)與鐵佛鎮(zhèn)之間的宿永公路邊上。據(jù)考證,其歷史可上溯到漢代,自隋代開鑿通濟渠經過此鎮(zhèn)后,即成為淮北地區(qū)運河岸邊上的政治、軍事、文化、交通和商族重鎮(zhèn)。
柳孜,其繁華雖落,但其歷史沒有斷失;其河道雖湮,但其文明沒有消失。就在不經意中,柳孜的歷史、柳孜的文明又被重新發(fā)現(xiàn)!
1998年,淮北市委、市政府決定對宿州至永城公路濉溪段拓寬改建,其工程橫穿柳孜集而過。工程快速推進中,百善鎮(zhèn)以東路段出土了唐宋時期的瓷器、銅錢等物,這迅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并積極配合施工進行文物保護工作。1999年初,在百善西柳孜集裁彎取直施工中,又發(fā)現(xiàn)大量陶瓷等文物,還發(fā)現(xiàn)了地下埋藏的沉船和石構建筑文化遺跡。經省考古所和當?shù)匚奈锊块T實地考古調查以及走訪群眾,掌握了柳孜運河故道的位置及地下埋藏情況,確定對柳孜遺址進行搶救性重點考古發(fā)掘。5月初,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與淮北市共同組成考古發(fā)掘隊,決定對柳孜路段開展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工作。
天氣炎熱,但考古隊員的熱情如烈日般高漲!他們不斷修正方案,多次擴方發(fā)掘。據(jù)了解,從1999年5月4日進點至11月17日撤點,歷時近200天,累計發(fā)掘面積900余平方米。艱辛的勞動,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
———出土了一座宋代石筑碼頭。經古建專家初步認定,石筑碼頭是我國隋唐大運河建筑遺址的首次發(fā)現(xiàn)。這一發(fā)現(xiàn),對唐宋時期大運河內的運漕制度改革提供了佐證,它說明原先由始點運至終點的辦法其實已改為分段運輸?shù)霓k法,還證明了柳孜不僅是一個運漕中轉碼頭,也是一個很大的商旅之地。
———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它為研究運河漕運及船的時代、種類、用途和造船技術等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從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運河上有大客船、大貨船、小渡船或小漁船等兩類四種不同的船形。柳孜出土的沉船雖有殘損,但仍可看出與此有頗多相同之處。尤其是一號唐船結構嚴密、工藝精良、用材合理,反映了唐船的工藝及建造水平和唐代運河漕船的共有特點。一號唐船還保留著長度為4.2米的拖舵,其結構型式為中國古船考古發(fā)掘中所首見,極大地豐富中國造船技術史,被專家稱為“淮北舵”。四號船只剩下3米長的船首部,與1960年3月在揚州施橋出土的唐船相似,也許就是當年航行在通濟渠的主導船型。
———出土了大量隋唐宋及金元時期的全國20余座窯口的陶瓷等文物。其數(shù)量之多、窯口之眾、品種之豐富,十分罕見。它為研究中國陶瓷發(fā)展史、制瓷業(yè)的生產、運銷及外銷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規(guī)模之大的事實,為寫史提供了實物證據(jù)。
這三項重大發(fā)現(xiàn)迅速轟動全國,柳孜迅速名揚海內外!
柳孜考古的重大成果,隨即被評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2001年,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柳孜發(fā)現(xiàn):不可估量的價值
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了解其價值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一下中國大運河的形成及其通濟渠的歷史演變。
眾所周知,中國大運河是中國勞動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偉大創(chuàng)舉!與萬里長城一樣,舉世聞名,已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中國大運河主要包括兩大人工水系———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在漫長的歲月里,中國大運河主要經歷3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今揚州與淮安之間開鑿了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這是中國大運河最早的一段。隋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大業(yè)四年(608)又開永濟渠,并重修了江南運河,第一次將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連接貫通,這標志著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元世祖忽必烈時,對隋唐大運河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治和開鑿,開通了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河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使大運河直接貫通南北,不再繞道洛陽,改變了隋唐大運河的基本走向和規(guī)模,形成了京杭大運河。
而通濟渠是隋唐大運河中黃河連接淮河的一段極其重要的河道,唐宋時期稱汴河,“渠廣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樹”,其流經線路沿東漢汴渠(古汴河)至開封后,與古汴河分道折向東南,經今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柳孜、宿州、泗縣,江蘇盱眙入淮,全長1300公里,是隋唐大運河連接東西南北的骨干河道。此渠歷經隋、唐、北宋三代500余年,在溝通政治軍事中心的京都和經濟中心的江淮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在維系隋王朝的統(tǒng)一和獲取江淮物資以及促進運河沿岸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著巨大的積極作用,是鞏固和發(fā)展隋王朝的生命線,對后來唐宋王朝的繁榮昌盛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更大。但到南宋后,為防金兵南下,破壞了運河上的各種設施。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奪泗入淮,奪淮入海,這兩個因素導致通濟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漸淤塞廢棄。在淮北市濉溪縣境內,通濟渠由西北流向東南長達40余公里,柳孜大運河遺址是該渠的一小段。20世紀50年代運河堤壩還保存完好,今天沿通濟渠一帶的群眾都把運河故道稱為隋堤或隋堤溝,永城、柳孜、宿州就位于隋堤之上,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鋪建在運河故道上,穿柳孜而過。
不難看出,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專家們紛紛認為,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發(fā)現(xiàn),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它確認了隋煬帝開鑿通濟渠流經地點和線路這一歷史懸案。由于歷史上通濟渠多次淤塞改道,加之黃河經常泛濫,沿線地貌變化很大,同時也由于古汴河的存在,因此,文獻中關于通濟渠的走向及流經地點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柳孜大運河遺址的發(fā)掘成果,證明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和地點,起到了考古學補史、證史的重要作用。
它進一步證明了隋唐大運河是古今中外的奇跡之一。它的開鑿與運行時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它牽系著王朝的興衰和更替,因而對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都曾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和長城一樣,無愧為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柳孜大運河遺址是中國大運河遺址的典型代表,它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觀,又是特殊的文化資源,對其切實加強保護利用,再現(xiàn)當年運河神韻,對弘揚中華文明,推動地方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它為柳孜找到了在運河史上的一個座標點。表明當年的柳孜鎮(zhèn)人口眾多,客流如云,既是漕運中轉碼頭,又是較大的商品集散地,一派繁榮景象。這為研究當時漕運史、交通航運史、水利史和隋唐宋元代歷史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旅游、瓷器出口外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總之,柳孜大運河考古成果不僅為研究中國運河史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提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和新信息,更重要的是為開展中國運河考古找到了一個切入點,提出了中國運河考古研究的新課題。
發(fā)展保護:運河神韻放異彩
中國大運河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象征,也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開展中國大運河的考古、保護和利用,是當?shù)卣煙o旁貸的義務和義不容辭的職責!
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發(fā)掘之后,我市切實遵循文物保護十六字方針,積極有效地進行文物保護和利用。在法規(guī)建設、保護工作機制建設、經費投入、普查工作、理論研究、宣傳工作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探索,使運河保護工作由虛變實、由柔變剛,初步形成了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
———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保護利用運河文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大運河文化發(fā)展,2004年9月,建成了淮北市博物館新館并投入使用。該工程建設位于新市區(qū)中心,總投資3500萬元,占地面積約2.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675平方米,擁有唐宋瓷器廳、漢畫像石廳、運河遺韻廳、淮海戰(zhàn)役廳、上市公司股票陳列廳、城市建筑規(guī)劃廳、古相遺珍廳、老照片廳和一個臨時廳等9個展廳。特別是對柳孜運河遺址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市博物館還合編寫了《淮北柳孜運河遺址發(fā)掘報告》,并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對1999年發(fā)掘出土的8艘唐代古木船,我市又專門成立了保護小組和科研課題組,外請了泉州及省博專家制定了保護方案。在近6年的保護工作中,工作人員對古船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溫度、濕度、天氣、噴藥量、船體變化等數(shù)據(jù)的監(jiān)測、記錄。在專家學者的指導下,科研攻關,多次論證和更新保護方案。現(xiàn)在,古木船已比較成功的完成了脫水,定型、防腐等工作,已于2005年在淮北市博物館對外展出。
———加強組織領導,確保“申遺”高效運行。
2007年2月全國政協(xié)滄州會議之后,市政協(xié)就迅速將大運河申遺和保護工作報市主要領導同志,市委常委會也專門召開常委會,聽取市政協(xié)的專題匯報。為再現(xiàn)運河雄姿,我市專門成立了大運河“申遺”和迎接全國政協(xié)視察團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召開了四次專題會議。在全市形成了“市委重視、政府支持、政協(xié)積極推動、人民群眾熱情參與”的濃厚輿論氛圍。目前淮北市被列為“申遺”沿線24個城市之一,并列編《運河名城》叢書。
———發(fā)展保護并重,重現(xiàn)運河文化神韻。
為確保“申遺”成功,我市著手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采取清理發(fā)掘現(xiàn)場、劃定保護范圍、完善保護措施等手段,編制了《安徽省濉溪縣柳孜運河遺址保護規(guī)劃》,對柳孜運河遺址進行原址保護。二是合理布局,保護為主,編制《濉溪縣隋唐大運河遺址風景旅游區(qū)總體規(guī)劃》。以碼頭為中心,東西各1500米、南北200米為建控地帶。高起點、高標準建好柳孜運河遺址博物館,做好出土文物陳列館、仿古瓷器一條街、古生物陳列館的配套建設工作,突出運河文化主題,設立“運河文化專題展區(qū)”,把柳孜建成一處集科研、游覽、觀光、娛樂為一體的大型基地。三是疏通恢復一段運河河道,重現(xiàn)一段運河橫截面,進行深度發(fā)掘,進一步摸清大運河的文化信息含量,給科研提供研究基地,將中國大運河這一人類宏偉工程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四是編輯出版《淮北大運河文化叢書》,編印宣傳資料,籌備一臺以運河文化為主線、反映淮北歷史文化的晚會,規(guī)劃建設“淮北運河文化園”,以此來體現(xiàn)豐厚的運河文化底蘊。
———加強法規(guī)建設,構建相關政策保障。
為切實解決好經濟發(fā)展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我市根據(jù)《文物保護法》和《安徽省實施文物保護法辦法》,以市政府名義先后出臺了《淮北市建設工程文物保護暫行規(guī)定》和《淮北市文物保護管理暫行規(guī)定》等文物保護的行政規(guī)章和管理辦法,把境內整條隋唐大運河遺址列入重點文物保護范圍,為運河遺址保護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做到經濟建設和文物保護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歷史不能遺忘;無論社會怎樣發(fā)展,文明永不失落!
中國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zhèn),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護好中國大運河,對于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就讓我們緊緊抓住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歷史機遇,切實保護好柳孜遺址,大力挖掘好運河文化,讓運河古道吐放新韻,讓運河文化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