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地下半個世紀 “赑屃”出土見證柳孜歷史
發(fā)布日期:2011-01-27
部門:
閱讀次數(shù):0次
“我們挖出一個很大的石頭老鱉!” 7日晚上,濉溪縣百善鎮(zhèn)柳孜村的村民打來電話說:“我們要把這個文物捐給碼頭遺址”。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曾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石龜其實就是“赑屃”
8日上午,濃霧中行駛了近1個半小時,記者才趕到柳孜村,馬上被路邊等候的十多位村民引領(lǐng)到了一處院落內(nèi),院子前掛著“臥龍湖煤礦鐵路專用線建設(shè)指揮部辦公室”的牌子。
院子內(nèi)那只被挖出來的石龜滿是黃土,灰頭灰臉的樣子。村民給石龜測量了一下“體型”:長1.6米,寬1.2米,高0.6米。用水清洗后,石龜顯露出它的真實面目:頭部和龜甲部分的雕刻十分精美,眼睛炯炯有神,牙齒顆顆畢顯,菱形的龜甲左右對稱,紋路清晰,背部中間部位有一個40厘米長的長方形凹槽,用于安放石碑。這個被村民稱為“龜馱碑”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傳說中的“赑屃”,相山廟前就有一只。
73歲的趙先棟老人說,這只石龜以前擺放在村東的“山王廟”前,破四舊的時候,廟被拆掉建起了糧站,當時他們那一輩人都知道。建糧站挖坑取土,石龜就被埋到坑里,一直埋了有五六十年。至于廟和石龜是什么朝代的,老人也不知道。
村民說,大家都聽老人們說過石龜?shù)氖拢蟼€月中央來領(lǐng)導參觀碼頭,我們就想著把石龜挖出捐給碼頭(遺址),也為咱們柳孜添個文物。
根據(jù)老人們的回憶,在上周五也就是1月4日下午,13名村民扛著工具到老糧站院內(nèi)開始挖掘,先后挖了四處地方,直到凌晨一兩點鐘才把石龜挖出來。13名村民出份子湊了200元錢,找來一輛吊車把石龜拉到了現(xiàn)在存放的院子里。
當天縣文物部門也來人進行了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