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門前有兩對威武雄壯的鐵獅子鎮(zhèn)守在門口、守護著博物館的安全,陪伴著來博物館參觀的游人。它們是2004年新館建成開放后移到館門口的。

最早的石獅子是東漢時期高頤墓前的石獅子,而鐵獅子最著名的當是滄州五代時期的“鎮(zhèn)海吼”。獅子作為建筑裝飾一般分為北京獅、獻錢獅、網(wǎng)球獅、潮汕獅、港幣獅、喜獅、民間獅等幾類。北京獅,顧名思義,就是北京故宮的獅子,造型一般尊嚴而又大氣,它是皇權(quán)的象征。北京獅是皇家守衛(wèi)門戶確保皇宮安寧的瑞獸,體態(tài)壯碩雄健、威錳無比、氣勢非常:獅頭飾鬃髦,頸懸響鈴,肌肉發(fā)達,氣勢雄偉;雌獅前左腳下有一幼獅仰臥作嬉戲狀,雄獅前右腳撫踩一繡球,底座有繁縟精致的卷葉紋。

這兩對鐵獅子看上去古樸威嚴雄壯、頸懸響鈴、鑄造精美,栩栩如生,底座筑有荷花、菊花、梅花等花草紋飾,其風格特征有乾隆遺風,應屬于北京獅的造型。獅子底座的正面鑄“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知山西降州直隸州事楊映權(quán)制”的銘文(嘉慶十三年為公元1808年)。

楊映權(quán)(公元1761—1835年),字緯中,號蘭圃,又號臥蘭主人,清代中期銅山人,世居徐州東南寶光寺附近的湖山(解放后劃歸安徽宿縣埇橋區(qū)),為當?shù)赝濉I诠倩轮业臈钣硻?quán),曾任山西絳州知州、寧武府知府等,為政多有佳績且樂善好施。1818年,57歲的楊映權(quán)丁憂返籍后不復為官。平生嗜好書畫,乾隆嘉慶年間,收集有明代晉王府所藏而易世后散存民間的岳飛書《出師表》,以及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所書《陰符經(jīng)》、《道德經(jīng)》等墨本,又有曾為南宋內(nèi)府所藏的蘇軾《楚頌帖》,前后《赤壁賦》等帖。據(jù)銅山縣志記載,楊映權(quán)于回鄉(xiāng)的第二年(1819),出重金聘請一代金石良匠劉永清、郭成恩、高龍川、高龍淵將這批書帖摹勒上石。

古代徐州人士楊映權(quán)畢其一生為保存價值連城的唐宋名人書帖耗盡家財,請人將書帖勒石期盼永久保存,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后代子孫為保護這份珍寶不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而不懼生死。
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兩對鐵獅子會永遠銘記楊家保存文化遺產(chǎn)愛國愛家的情懷。(楊建華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