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窯兔毫盞。敞口,弧腹,圈足。內(nèi)施滿釉,外施黑釉至下腹部,釉面有窯變兔毫紋,有積釉、流釉現(xiàn)象。鐵灰色胎。
宋瓷是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豐碑,尤以單色釉瓷器為美。其中宋代建窯黑釉盞,引領(lǐng)了宋代舉國上下的黑釉茶盞潮流,也成為黑釉瓷的代表。
建窯茶盞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茶碗,備受歷來中外茶人的熱愛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現(xiàn)市場,莫不成為眾人頭號珍藏目標。不過,好品相的建盞其實數(shù)量不多,由于宋墓極少出土建窯瓷器,因此我們目前在市場上所見的建窯,多是傳世品、出水品或是撿自窯址的窯址品。
建盞之美,是宋人審美的體現(xiàn),是幽遠簡樸、淡泊典雅、自然天成之美。
建盞屬于黑瓷,是中國古代八大名瓷之一,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窯址位于福建建甌,因此而得名。建盞的盛名得益于宋朝風(fēng)靡的斗茶之風(fēng)。當時,為了創(chuàng)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僅需要好的茶品,還需要優(yōu)質(zhì)的茶盞,所謂“好馬配好鞍”。《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盞的“重、大、黑”特點恰符斗茶的要求。建盞的“重” 指的厚重沉穩(wěn),易于茶筅攪拌;“大”在于其口大底深,方便攪拌后觀賞;而“黑”主要是釉色深,襯托白色的湯花,顯得黑白分明。斗茶家們都對黑釉建盞情有獨鐘,皆因建盞最適合“斗茶”。
建盞施釉很厚,底部露胎,且在腹部與底部相接處有釉滴凝聚成珠,仿佛燒制時不經(jīng)意滴落,與那些精致得過于謹慎的器具相比,帶著一種粗率的親切感,而且這種不經(jīng)意往往很令人興奮,因它能觸發(fā)無窮遐想。盞的黑,不是一片傻黑,是像夜空或深潭一樣沉靜的黑;其上的各種神秘斑紋,更是人為努力到極致,終于偶然間與自然之力相結(jié)合誕生的產(chǎn)物。
建窯黑釉盞能在點茶、斗茶盛行的宋代成為當時的寵兒,決定因素就是其厚重的釉色紋。建盞瓷釉的釉色紋主要有曜變、兔毫、油滴、鷓鴣斑等,這些建盞的名稱也是根據(jù)紋飾命名的。建窯兔毫斑紋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斑紋邊界在平而上的變化比油滴大,尤其還存在縱向變化,有隱有顯。兔毫形狀清晰不一,各種各樣。用兔毫盞沏茶,是飲茶者非常享受的事情,兔毫紋在茶水里交相輝映,令人愛不釋手。宋徽宗趙佶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楊萬里也有“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fēng)鳴雪兔毫霜”之說,對兔毫斑建盞作了形象生動的描繪。
建盞的神奇一定離不開幻彩效果,好的建盞能折射出各種色彩的光芒,而且在陽光下燈光下或者裝進茶水后能放射出不同的光芒。建盞的幻彩主要以金色銀色藍色為主,也有一些盞能煥發(fā)出多種色彩。
科學(xué)發(fā)展至今,茶器工藝已然超越古代,但唯有宋代建盞花紋的斑紋無偶,舉世無雙,每塊建盞的紋路,都不可能相同,卻都有各自本身的精彩。
步履匆匆的人發(fā)現(xiàn)不了建盞的美麗——只有當你心平氣和仔細端詳,才能領(lǐng)略這樣樸實無華背后的星光閃耀,仿佛另一個深邃的天空,線條寬廣,溫暖圓潤。
讀懂建盞,便讀懂了宋人的清淡、風(fēng)雅與雋永。建盞之美在于安靜而不事張揚。(楊建華撰稿)
下一篇:清鐵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