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黑釉燈。斂口,寬弧沿,尖圓唇,直腹,喇叭形底座。內(nèi)施釉至口沿,外施醬釉至下腹部,釉面有小開片,有積釉、流釉現(xiàn)象。紫紅色胎較致密細(xì)膩。
一燈如豆不覺苦,紅袖添香夜讀書。
燈作為照明工具是人們?nèi)粘I钪蟹浅F胀ǘ直夭豢缮俚挠镁摺!稜栄拧分杏杏涊d“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這種豆形燈應(yīng)是最早最普遍的燈具,“豆”原本是一種盛放食物的容器,最上面是一個圓形的盞盤,中間是一個長短不一的直柄,最下面是一個喇叭狀或者是圓形的底座,后來在原本盛放食物的地方放入燈油,再配上燈芯就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燈。
“豆形燈”在中國流行使用了千年,到了宋代,陶瓷技藝達到了頂峰,陸游在《陸放甕集·齋居記事》中言“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這時候的陶瓷燈具已經(jīng)走入尋常百姓家,多為勞動人民及貧寒學(xué)子所使用。
“一燈如豆”昏昏黃黃的燈影不知存留在多少人的記憶里,時至今日,在茫茫的時代之中漸行漸遠(yuǎn),像唐人詩里說的那樣:
“珠箔飄燈獨自歸”。
(扈迎春撰稿,胡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