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大定通寶”錢紋鏡。平面圓形。橋形鈕,位于錢幣方孔的位置。鏡的外區(qū)對稱飾5個方孔圓形錢幣紋,上鑄“大定通寶”四字,兩錢紋之間飾梅花紋。窄緣。
古代將錢幣紋裝飾在銅鏡背面的情況不鮮見,其源頭可上溯至漢代,錢幣的樣式也基本取自銅鏡所在的朝代,“大定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鑄造,因此該銅鏡應鑄造于大定十八年之后,這為考古研究提供了時間參考。
“大定通寶”四字采用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筆力遒勁、筆畫堅挺、造型簡練、形貌大方,與唐開元、宋大觀錢相比,洗練凝重、文字秀美、規(guī)格嚴謹,猶勝一籌,這和金代造錢善于汲取歷代特別是宋錢精華以及群臣熱愛文化藝術密切相關。金世宗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大定”二字又有平安、安定之意,因此,百姓用“大定通寶”錢紋來祈求國泰民安。
在鑄造工藝上,金代銅鏡的制造由范鑄法轉(zhuǎn)為翻砂法,鑄造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由于銅合金成分增加了鋅的比例,所以金代銅鏡的銅質(zhì)泛黃,形狀上鏡體也由厚重變的輕薄。在紋飾內(nèi)容上,也增添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故事,藝術風格重視寫實。(呂玲撰稿,胡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