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陶魁。敞口,方唇,斜弧紋,平底呈圓角五邊形。口沿長邊弧形內收,對稱裝一圓角三角形彎把,呈前底后高狀,灰黃色胎。

漢代盛羹多使用魁。《說文,斗部》:“魁,羹斗也。”魁常與勺、匜混淆。王振鐸先生在《論漢代食器中的卮和魁》中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魁的口徑一般比勺大;魁為平底或有圈足,可以平放在案上,而勺是圜底,不能平置;魁柄較短,而且裝柄的角度與勺不同,只能夠手心向下捉取,不能挹注;魁無流,而匜不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類的生活離不了吃,做飯用的灶具更有重要的意義。到漢代人們更加重視食具的精致適用,造型不同,名稱各異,古人在吃粥或者肉湯一類的食物就用魁來盛放,目前最早的實物見于西周時期,多為漆木制,漢代開始流行陶制。這件陶魁雖然是作為陪葬明器,但是卻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實際狀況。(付蕾撰稿,胡均攝影)



圖片來源: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