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綠釉罐。敞口,斜弧沿,尖圓唇,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飾一道凸弦紋,腹中部飾兩道凹弦紋。內無釉,外施綠釉至底部,有積釉現(xiàn)象。紅色胎。
釉陶是一種特殊的陶器,它是在陶器的表面加上一層低溫釉,漢代時出現(xiàn)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低溫鉛釉的特點是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猶如玻璃一樣,但硬度比較低,容易出現(xiàn)劃痕,化學穩(wěn)定性較差,釉色主要有黃、綠兩種。
綠釉是以氧化銅作呈色劑,以氧化鉛作助焙劑,燒成溫度約為700℃--900℃,釉面光亮,含氧化銅的石灰釉在氧化氣氛中呈現(xiàn)出綠色。我國傳統(tǒng)的綠釉都是以銅作著色劑,屬于銅綠釉。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出現(xiàn)一層銀白色光澤,被稱為“銀釉”。“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chǎn)生的銀白光澤。
東漢是釉陶最發(fā)達的時期,釉陶器的種類有壺、罐、洗、博山爐、瓶等,還有建筑模型和雞、鴨、狗等陶塑。鉛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杰出成就。(張島撰稿,胡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