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鏤雕研石。上部為半球形,鏤雕盤繞獸紋,頂部中心飾太陽紋,四周均勻分布12個水滴形孔。底部為圓角正方形。青石質(zhì)。
研石為磨墨的用具。古代的墨呈粒狀,用時納入硯中加水,用石研磨,此石就稱為研石。
安陽出土的商代人寫在陶片和獸骨上的黑色墨跡,已經(jīng)是用墨所書寫的。漢代曹植詩曰:“墨出青松煙。”可見漢代是用松煙中的炭黑制墨。
先秦時的墨有的為粉末狀,而西漢早期墨多為小顆粒、小圓片狀,雖非墨粉,但尚未制成墨錠,這是因?yàn)橹颇慑V須有較成熟的和膠技術(shù),工序較繁難。如施膠偏輕,則成品薄小,但容易制作,所以至北魏時,《齊民要術(shù)·筆墨篇》中仍說制墨“寧小不大”。不過由于各地發(fā)展上的不平衡,西漢時也出土了模制成型的墨錠。《漢官儀》說尚書令等人“月給隃麋(漢代的右扶風(fēng)隃麋縣,在今陜西千陽)大墨一枚,小墨一枚。”可見西漢不僅能制墨錠,還有隃麋墨這種著名產(chǎn)品。
研石又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這是因?yàn)槲鳚h時用的小墨塊,因?yàn)轶w積薄小,要用研子壓著才便于研出墨漿。研子又稱研杵,常為圓錐形、多面錐形、半球形或扁平塊狀。秦硯已附有研子,漢硯仍沿襲此制。(胡均撰稿、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