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十數(shù)年間文史界出版了數(shù)量可觀的文史類書籍,對上古歷史上的相土建城問題、《詩經(jīng)·商頌》的解釋問題,把《詩經(jīng)》中“截”作為地名解問題,把商氏族的崛起理解成:經(jīng)商善賈,以及自身勢力擴張等等問題,眾說紛蕓,是非莫辯。加之,地方志中對上古時代相地的文史記述不多,而很多生于斯、長于斯的百姓中,專業(yè)的史學工作者又少,所以他們大多不知道這塊土地上所發(fā)生過的事情。筆者對此現(xiàn)狀頗有感觸,因著文參與論說。文章多述前代研究成果,并引近代學者們的觀點,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是想和大家交流,相互取長補短,達成共識,寓述而不作之意。亦借機宣傳淮北即相城地區(qū)的古代文明,探其賾而索其隱,澄清一些史實。
一、關于相土世系
要說清相土的世系,還得從源頭說起。在約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熊氏(注①:《史記·正義》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黃帝族在中原地區(qū)興起,黃帝為有熊氏國君,初都涿鹿(注②:《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后打敗了炎帝,蚩尤等。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天子)。政權鞏固后,遷都居于軒轅之丘。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計十二姓(注③《史記·五帝本紀·正義》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計十二姓,姬、酉、祁、已、騰、葴、任、荀、僖、姞、嬛、依是也)。其子孫封國建城布于天下。契(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相土的祖父,黃帝的五世孫(注④《史記·三代世表》)黃帝-玄囂-蟜極-高辛-契-昭明-相土)。初居今河北平山縣一帶(注⑤:見《中國經(jīng)濟通史》引鄒衡《夏商周考古論文集》212頁)是殷商的始祖。傳說其母吞燕卵而生,是黑帝(玄帝)之精所化,長大賢能多材智。據(jù)其名的本意推測,早期可能是堯帝的神職人員,掌握文字書寫,卜辭刻灼(注⑥:《易·漀辭》古人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又,契:與人神旨相合,《神仙傳》魏伯陽作《參同契》。又《詩經(jīng)·大雅》爰契我龜。契,所以燃火而灼之者也。又《呂氏春秋》“契舟求劍,契刻劃也”。又契《廣韻》、《韻會》、《集韻》、《正韻》均解為“勤苦”也)等職。在供職過程中勤敏恭慎,被堯帝提拔重用,并與舜、禹、皐陶、后稷等友善,成為堯的五重臣之一。
太史公在《史記·殷本紀》中說:“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注⑦:一說五品即五常,指父、母、兄、弟、子,一家人之間的尊卑差別。一說指,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又,不訓《尚書·堯典》作不遜),汝為司徒(注⑧:古代官名。《國語·周語上》司徒恊旅。掌管師旅和教化),而敬敷五教(注⑨: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常教育),五教在寬(注⑩:指嚴以律已,寬以恕人。《尚書·堯典》作“敬敷五教在寬”)。”封于商(注11《史記·正義》、《括地志》云:商州東八十里商洛縣,本商邑,古之商國,帝嚳之子卨(同契)所封也),賜姓子氏(注12《史記·殷本紀》賜姓子氏。因其母吞玄鳥之卵而生,故賜子姓)。
商本是小國,方圓才七十里(注13《史記·三代世表》,“堯知契稷皆賢人,天之所生,故封契七十里”)。到舜之末益封為大國(注14《十三經(jīng)注疏·毛詩·正義》卷十四,考《河命》說舜之事云:褒賜群臣,賞爵有功,稷契公也,即周禮“三公入命,其出封加一等”),并在契的治理下,國政井然有序。契上尊奉天子,下?lián)嶂螄瘢滩柯涑蔀樘煜轮T候的典范,故其入朝為王官,出為諸候之長。《詩經(jīng)·商頌》歌頌他“玄王桓撥”(注15《毛詩·正義》卷二十四<商頌>箋云:承黑帝而立子,故謂契為玄王。撥,整治混亂,撥亂使反之正),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fā)(注16達,謂治國規(guī)章禮制條理通達暢順,民不越軌,不犯禮法。發(fā)《毛詩·正義》<商頌>箋《韓詩》作發(fā),發(fā)明也),即其寫照。
商氏族在朝中的地位和日常“率履不越”的行為規(guī)范,在契的基礎上形成,并在相土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鞏固,從此拉開了商氏族“長發(fā)”(注17《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頌共七章,敘述商族的成長發(fā)展經(jīng)歷和祖上的功勛業(yè)績)的歷史序幕。
二、相土其人及其事跡
相土是契之孫,其父昭明,史傳未載其事跡。相土初封于相(注18《相山廟碑》康熙二十九年立,“據(jù)《環(huán)宇志》相故城即相土所居”。又《欽頒相山神匾額并重建廟宇碑文》乾隆二十四年立,云“宿之西北九十里有相山,即商頌稱‘相土烈烈’者是也”。又,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故相城,蓋相土舊都也”),后可能因功益封,受命改封,或承襲祖封,而遷居商丘(注19:《左傳》“夏后氏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相土生得威武雄健,承襲祖業(yè),諳于軍旅(注20:《詩經(jīng)·商頌》“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謂相土帥軍出征邊陲,軍勢威猛削平海外,戰(zhàn)果輝煌,故謂其諳軍旅。)受帝之命,為夏方伯(注21《毛詩·正義》卷二十四“相土止為一國之君,不得威行海外,今云‘海外有截’,故知其入為王官之伯,出長諸候也”。相土承繼祖業(yè),主掌征伐,故有兵威之盛,而頌稱烈烈者也)。他忠慎勤勉,英氣勃發(fā),征討不軌,抗擊外侵(注22《詩經(jīng)·商頌·長發(fā)》“海外有截”,按海,水積之大者,古人稱四海非指水城,而是指地域,所謂四海,即四晦也。古以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為四海,因其文化落后,生產(chǎn)原始,猶頑冥混沌之初民,故以四晦稱其地,而海外即四晦之外,不在中夏九有之內(nèi),故知相土之征并非內(nèi)亂,而是外來侵入者)。
相土帥軍抗擊外侵,追殺斬截直至敵所,使敵國臣服降于中夏,或兼收其土地而并入中夏。海外有截,有為國抗擊外侮和為國開疆拓土之意,立下了顯赫的功勛,被后人所傳頌,也為他的十一世孫天乙(即成湯)滅夏興商,建立殷商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