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盆。圓口盆狀,盆壁缺失近三分之一,盆口豎直微向內(nèi)斂,口唇外壁有拉坯旋紋一道,底平。外壁施黃褐彩釉,底無釉;盆口內(nèi)壁處飾黃綠色釉,盆內(nèi)底印以黃綠色釉寶相花裝飾,以胎色烘托主體紋飾。淺紅色胎較細。盆通常為圓形,是口大底小的皿,比盤深,用途主要是把它所盛受的內(nèi)容物再分裝給盤、碗等更小的器皿。
寶相花又稱寶仙花、寶蓮花,漢族傳統(tǒng)吉祥紋樣之一,是吉祥三寶(寶相花、搖錢樹、聚寶盆)之一,盛行于隋唐時期。相傳它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集合了蓮花、牡丹、菊花的特征,包含了花瓣、花苞、葉片的完美變形,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組合而成的圖案紋。寶相花的發(fā)展從北朝時期的蓮花圖案以寫實造型為主,多選取正面俯視的角度來表現(xiàn),中心為圓盤狀的蓮蓬,蓮瓣向四周均勻的呈多層放射狀排列。
隋唐時期,造型則更加飽滿,用多面對稱放射狀的格式,把盛開、半開、含苞欲放的花和蓓蕾、花葉等組合進行展示。從花形上來看,除了蓮花,還有牡丹花的特征,花瓣多層次的排列,使圖案具有雍容華麗的美感,且在設色方法上吸收了佛教藝術的退暈方法,以淺套深逐層變化,形成比自然形象的花更美、更富麗的理想之花。還有一些寶相花不但集中了蓮花、牡丹、菊花等花卉的特征,還夾雜了地中海一帶的忍冬、卷草紋,以及中亞的葡萄、石榴等,被廣泛運用在建筑、金銀器、紡織品、瓷器、銅鏡等諸多領域,構筑了盛唐的恢宏氣象。
唐初期寶相花紋的花瓣是由蓮花花瓣與其他紋樣結(jié)合演變而成,和盛唐時期的寶相花相比比較素樸,但在盛唐貞觀年間,寶相花的藝術風格產(chǎn)生了很大轉(zhuǎn)變,裝飾意味越來越濃厚,花瓣多層次的排列,從寫實到抽象,愈發(fā)繁縟華麗,飽滿大氣,且各種圖案組合自由,富于變化。此時已看不到明顯的蓮花,其造型的裝飾變化達到了鼎盛,華麗而不失莊重,且徹底擺脫宗教意味,融入世俗,大俗大雅,成為大眾之花,多了象征吉祥、美滿的寓意。
此盤內(nèi)為一朵盛開十瓣的寶相花,用多層次退暈色手法描繪,并以綠葉片襯托;花心結(jié)一蓮蓬,露八個蓮子頭,用圓珠作規(guī)則排列,像閃閃發(fā)光的寶珠;花蕊為花苞開放狀對稱八片展開。相互之間以紋飾連接,盤心花朵布局勻稱豐滿,對稱美觀、色彩明快、絢麗斑斕,含有吉祥、美滿的寓意,顯得富麗、珍貴。
唐三彩釉華麗多彩,充滿浪漫的顏色,體現(xiàn)出大唐文化的雄渾博大,閃爍著盛唐時期的藝術風韻,那種充滿時代特色的熱情反映當代人的生活追求,是唐三彩陶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武可撰稿,胡均攝影)
上一篇:每周鑒賞:石山孜遺址
下一篇:每周鑒賞:漢陶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