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時舟體保存比較完整,系采用一根碩大香樟整木雕鑿而成。舟體尺寸較大,國內(nèi)罕見。獨木舟長10.6米。中部最大寬度1.25米,首部寬度0.52米,尾部寬度0.8米,內(nèi)部最大深度約0.7米,底部最大厚度100毫米。獨木舟兩舷頂部開有一些凹槽,作為安裝橫木以利于人員乘坐或鋪板堆放物件。另有許多其他形式孔可以用于操槳和系結(jié),尾部對稱開鑿有兩矩形的孔,尺寸為150毫米×150毫米,與水平面垂直而與船表面成6°左右的傾角,為插放駐船木樁的定位銷孔。距尾2米處,兩舷各裝有一對承座,用以安裝劃槳。該舟首部經(jīng)過修補,且至少有過兩次重大修補,第一次是從內(nèi)部進行加層修補,其補板也已炭化;第二次從外部加了一塊硬木復板,從而提高了獨木舟首部的結(jié)構(gòu)強度。

人類很早就發(fā)明了獨木舟,在中國至少已有了八九千年的歷史了,《易經(jīng)》中就有“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的記載。2002年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發(fā)現(xiàn)一艘獨木舟,距今七八千年,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獨木舟。考古證實商周、兩漢、隋唐都有獨木舟。
淮北市博物館館藏的這艘唐代獨木舟,是繼1960年揚州施橋出土唐代木船并伴同時代獨木舟后的又一次出土,這次考古發(fā)掘證明,隋唐時代獨木舟仍在廣泛使用。
沉重的獨木舟,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隋唐大運河中呢,在《新唐書?食貨志》中,有關(guān)于劉晏官造“歇艎支江船”的記載,這種船吃水淺,底平倉淺,很好的適應了汴河航道的水力。
獨木舟的優(yōu)點是吃水淺、水密性好、靈活機動,顯而易見,它不僅適合在水不深、浪不大的汴河航行,也適合在水深浪大的江水航行,并且可作為渡船。在運輸貨物入江的過程中,作為獨木舟也不需要換船入江,非常方便,符合了私行商旅的需求。(解華頂撰稿,胡均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