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8日,由中國古陶瓷學會和淮北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淮北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器學術研討會”在淮北市隆重召開。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89歲高齡的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出席了整個會議,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莉英女士,國家文物局巡視員袁南征先生,安徽省文物局楊立新副局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新民研究員,上海博物館陳克倫研究員,福建省考古研究所栗建安研究員等古陶瓷學會的副秘書長、常務理事、理事、會員共38人參加了會議。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參觀了淮北市博物館及隋唐大運河柳孜段出土陶瓷器,和宿州市博物館及隋唐大運河宿州段出土陶瓷器。經過一天半的實地考察和出土陶瓷器的觀摩,以及一天的大會發(fā)言和學術討論,為研討會畫上圓滿的句號。這次研討會就以下問題做了學術總結:
一、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及其意義
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合稱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包括通濟渠和永濟渠兩大段,大運河的開鑿便利了南北方物質的漕運,瓷器只是運輸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它易破碎被大量保存下來,成為了見證和研究大運河的對象。淮北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只是反映了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段南北陶瓷交流的概貌,年代范圍大致從隋唐到宋金時期。
在隋唐大運河安徽段經過科學考古發(fā)掘主要有三項,其中,以1999年發(fā)掘的濉溪柳孜遺址最為重要,發(fā)掘面積900余平方米,發(fā)現(xiàn)了一座宋代的石筑碼頭和8艘唐代沉船,出土了一大批來自南北方窯口的陶瓷器,該項目的發(fā)掘被評為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曾得到不少考古專家的高度評價,柳孜遺址的重要性還在于:一是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為我們確立了隋唐大運河的起始和廢棄年代;二是通過發(fā)掘地層的剖面,不僅樹立了隋唐大運河線路上的一個標尺,還展示了運河河道的變遷史;三是開中國大運河考古的先河,加快了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步伐。
二、淮北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器的主要特點
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主要特點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面:一是數(shù)量巨大。柳孜遺址出土的陶瓷片有十萬余片,200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淮北柳孜遺址發(fā)掘報告》報道的可復原器物有一千七百余件;宿州市區(qū)的兩次考古發(fā)掘即出土各類以瓷器為主的器物3900余件,出土的瓷片,據(jù)宿州市博物館介紹數(shù)以噸級,確實數(shù)量非常大;二是窯口眾多。這批淮北市大運河出土的陶瓷器目前可以鑒定出窯口的多達數(shù)十個,其中唐代窯口主要有湖南的長沙窯、浙江越窯、河南鞏縣窯、安徽壽州窯等等;宋代的窯口主要有江西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浙江的龍泉窯,福建建窯,山西耀州窯,河北定窯、磁州窯,河南的臨汝窯、鶴壁窯和鈞窯等等。當然還有不少陶瓷器不明窯口,還需要進行認真的比對和深入的研究;三是品種豐富。這里出土的陶器有灰陶、釉陶、三彩;瓷器有黃釉、醬釉、青釉、白釉、黑釉和青白釉;裝飾有多種,白釉的珍珠地劃花,青白釉的劃花,青釉的刻花和印花,還有白地繪花、白地黑花等等;出土器類更是多樣,基本涵蓋了陶瓷器的所有品類;四是質量上乘。盡管淮北大運河出土的陶瓷器不一定是南北各窯口的最精產品,但應是當時各窯口生產的大眾化的暢銷產品,是用于市場競爭和銷售的陶瓷商品,其中,不少產品制瓷質量較高,基本反映了唐宋時期陶瓷生產的制作水平。
三、淮北大運河出土古陶瓷學術定位
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反映了大運河通濟渠段從隋初到元初長達700年的興衰史,隋唐大運河開鑿于隋大業(yè)元年,但湮塞于何時?根據(jù)文獻記載,一般認為湮塞于金代,從柳孜遺址和宿州市區(qū)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南宋和北方金代窯廠的產品,如河北磁州窯、河南禹州鈞窯、江西吉州窯等瓷器,表明了通濟渠在金代應該還在使用,元代定都大都以后,東路的京杭大運河修通,通濟渠的作用越來越小,才逐漸湮塞,淮北大運河遺址出土和征集的元代產品,像磁州窯的“仁和館”名四系瓶、白地黑花魚藻紋盆,元代的鈞窯碗,元代的龍泉窯瓷器等等,應該是運河上層地層出土的,已經不屬于運河遺物的范疇;第二,為北方地區(qū)陶瓷器的外銷提供了重要參考。中國陶瓷器的外銷開始于唐代,曾有學者對晚唐時期外銷瓷形象地總結為四組合,就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北方的白瓷和廣東的青瓷,它們向外輸出,主要靠通濟渠,正是有了隋唐大運河,才使中國陶瓷器走向世界,隋唐大運河又是中國陶瓷之路的一部分,或者叫組成部分;第三,對唐宋時期瓷器市場銷售和南北流通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古代陶瓷生產中除了銷售官窯以外,絕大多數(shù)窯口生產的瓷器主要是為了市場銷售,而當時多數(shù)供應本地使用,而對外輸出主要是靠水運,水運非常便捷,目前看到的很多民窯窯址都選在靠近河道,主要就是為了水運,從淮北大運河出土陶瓷器看,唐代的陶瓷產品已不限于南青北白,其唐代長沙窯出土數(shù)量很多,在國內外影響巨大,北方向南方銷售的瓷器不僅有白瓷,還有白釉綠彩、黑釉瓷、唐三彩和絞胎器,宋代民窯中的福建建窯和陜西耀州窯瓷器比較少見,而江西景德鎮(zhèn)窯、吉州窯,浙江龍泉窯,和北方地區(qū)的河北定窯、磁州窯和河南臨汝窯瓷器最多,反映了宋代制瓷業(yè)的繁榮局面。
四、對淮北文博同行的建議
這次學術研討會盡管時間比較短,但大家普遍反映收獲很大,進一步深化了淮北大運河出土陶瓷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不少學術共識,大家在發(fā)言中也提了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擴大發(fā)掘面積,積累更多的運河地層剖面,細化各地層出土瓷器的年代關系,區(qū)別出運河瓷器和晚期堆積的包含遺物;第二,就是博物館的展陳應突出柳孜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最好是單獨陳列;三是擴展研究視野,提高研究水平。深入研究運河出土陶瓷的文化內涵,以研究、鑒別陶瓷器為切入點,全面揭示陶瓷文化,從陶瓷文化的高度對淮北遺址出土的瓷器進行深入的研究。國家文物局已將中國大運河申遺提上議事日程,計劃在2014年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委員會申報,目前,運河沿線的相關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門正在確定文物點,編制申遺文本,淮北市政府和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正在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進度,力爭走在申遺前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出更大的貢獻,也希望各位代表加強對大運河出土陶瓷的研究,使之成為大運河申遺工作的亮點。
閉幕式上,市文廣新局方啟明副局長指出:專家們對事業(yè)科學嚴謹、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以及不辭勞苦、敬業(yè)奉獻的精神,值得敬佩,同時,也值得學習。學術研討活動,通過實地考察和學術交流,可以說,取得了很好的學術成果,特別是今天上午的專家發(fā)言,都發(fā)表了真知灼見,既對我們前期的研究工作給與了肯定,也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許多具有前瞻性、建設性和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將按照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努力改善我們的工作,努力提高我們的研究水平,切實把隋唐大運河淮北段出土的古陶瓷研究這篇文章做大、做強。同時,也為大運河申遺工作做好應有的準備。最后,誠摯地邀請各位專家今后多來淮北指導工作。
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陳克倫先生在閉幕式上致辭:淮北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器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來自全國各地近40位中國古陶瓷專家出席了會議,在舉辦單位、承辦單位、協(xié)辦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專家大力支持下,三天的研討會取得成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通過考察淮北濉溪柳孜碼頭遺址和宿州隋唐大運河遺址地貌,參觀淮北市博物館和宿州市博物館,考察大運河遺址出土和安徽隋唐大運河沿線采集的標本,與會專家們對隋唐大運河安徽段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在學術考察活動中,我們老一輩專家嚴謹?shù)膶W術作風為大家樹立了榜樣;
(二)在學術發(fā)言中有六位做了專題報告,在學術座談會上,專家們分別就淮北、宿州地區(qū)隋唐大運河沿線出土陶瓷器的產地和窯口、大運河和出土陶瓷器的關系、大運河陶瓷文化遺產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淮北市博物館運河出土瓷器陳列等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一些報告和發(fā)言視覺新穎,把大運河出土陶瓷器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三)學術研討積極而認真,熱烈而坦誠,情緒飽滿,大家暢所欲言,充分體現(xiàn)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精神;
(四)會議期間,新老朋友見面歡聚,增進了會員間的友誼,加強了學術的研究和交流,大運河出土陶瓷器涉及古代陶瓷生產和流通等諸多方面,是中國古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許多研究領域還有待于進一步發(fā)掘,有些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通過一次研討會要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我深信,這次研討會將促進這方面的研究,大量工作還有待于我們下一步去做。
淮北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器學術研討會勝利閉幕,淮北文物工作者將充分利用本次學術研討會的學術成果,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展覽水平,為中國大運河早日申遺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