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陶灶。平面呈船形,前方后圓,山字形擋火墻,下部是拱形火門,灶面上分布一大一小兩個火眼,一個火眼上置釜、甑組合,另一個火眼上置一平底罐。尾部兩層臺上圓柱形煙囪高聳。灶體中空。灰色胎。

在人類向文明漸進(jìn)的過程中,爐灶成為不可缺失的基本生活工具。《釋名.釋宮室》稱:“灶,造也。創(chuàng)造食物也。”《漢書.五行志》稱:“灶者,生養(yǎng)之本。”考古資料證實(shí),春秋開始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爐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爐灶越來越先進(jìn),型制也越來越多樣。

兩千多年前生活中的東漢爐灶,無論是泥制的還是磚砌的,由于年代久遠(yuǎn),早已蕩然無存,但漢代人有著視死如生的傳統(tǒng),就是生者死后要使用生前日常生活所需的冥器,如房子、倉、灶、井等作為陪葬品,正是這些在漢代墓葬里陪葬的形態(tài)各異的陶灶,生動地反映了東漢時期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再現(xiàn)了1800多年前古人的飲食習(xí)俗和充分利用熱能的節(jié)能理念,讓我們感嘆祖先的聰明與勤奮。(扈迎春撰稿,胡均攝影)